美国对中国的绞杀发生了变化

英国一家知名智库认为,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发生了戏曲般的变化,友好往来,斗而不破竟然有十年之久,非常奇怪的是两个敌对大国在这十年里没有再出现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南海飞机相撞事件等,和和气气相处了十年,这主要原因何在?背后隐藏着什么?

英国智库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发现,美国在15年前就开展了针对红色中国“新疗法”——文化精神摧毁战。

一些职业写手日夜编撰着成千上万的文章和段子,通过美资背景控制的这些网络平台以及精心打造的导师、偶像和大V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每一段篇文章看似“问题不大”,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文章集中起来看,就会发现它们日夜侵蚀着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请你对照一下,是否看过类似的段子?

文化冷战第一招:灭偶像

例如:《笑喷了,数学帝分析雷锋同志拣粪》《拆穿西点军校学雷锋的谎言》《新华网自爆雷锋照片大多为补拍》《“完美军人”欧阳海是怎样塑造出来的?》《经不起推敲的邱少云》《焦裕禄的事迹是两个人拼凑起来的》《“英雄战士”刘学保的骗局》《草原小姐妹遇险和被救的真相》······每天这些读起来妙笔横生,让人捧腹不已但是却带有明显抹黑、造谣和侮辱性的段子都在摧毁我们的偶像。

文化冷战第二招:换祖宗

譬如:《一个印度工程师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英国人眼中的中国》《中国人在德国吃饭被训斥》等等等等,在这些编造的虚假段子和文章里,向中国人日夜劝学、劝俭、劝善、劝勉的对象,全部都变成了外国人······这样的文章在论坛、微博、微信铺天盖地,每天都数以亿计地被人阅读着,深信着,中华文明祖先崇拜的牌坊就这样被悄然偷换成了外国人的塑像。

文化冷战第三招:灭自尊

他们编造或夸张炮制出《中国式过马路》《中国人丢人丢到国外去了》《中国人是世界上少数没有信仰的可怕国家之一》《中国人有10大不可思议》《中国:不遵守规则的世界》等等虚假文章或以点概面的夸张新闻全面的丑化和诋毁中国人,全面美化外国人。

这些段子甚至连《知音》《读者》这样的传统媒体上上也比比皆是。

文化冷战第四招:反智识

从《高铁乘务员因辐射流产》的谣言到《全球变暖,北极冰川融化》的骗局,再到《中国雾霾的元凶是煤炭里的放射性物质》、《PX项目被环保人士称之为断子绝孙工程》《断子绝孙核电站》等等。

从厦门PX工厂到昆明PX项目,从钼铜冶炼到启东造纸,从高铁受阻到江门核燃料棒项目被搁置,这些反智文章和段子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事实上,这些企业都是低污染的产业升级项目,中国的这些项目被打断之后,同样生产这些产品的新加坡、日本、韩国当即联手对中国实行出口涨价政策。)

文化冷战第五招:唱衰你

像这种《中国国情最新数据让人震惊》,《中国不敢公开的大数据》、《中国即将崩溃》等文章比比皆是,每年都有大量的文章从经济、政治、产业结构、国情数据等方方面面来论证中国不久之后就要崩溃的文章。这些造谣文章用虚假数据极近夸张扭曲之能,在微博微信和人人网这样的学生网站以及各大论坛疯狂传播。

而写下这些文章的人,同样也得到了微博微信的大力推荐和包装打造,经常出现在网站首页,各类高端论坛,向全社会传播一种灭世氛围和沉船学说。

文化冷战第六招:亡其史

在他们的倾力推动下,朝鲜战争被描述成了炮灰脑残战争,解放战争被描述成了共产党窃取胜利果实。

他们还编造说“那些帮助共产党打江山的英雄则被抛弃沦为了乞丐”,“洋人是解放中国的天使”,甚至“连内蒙古丢失都是因为共产党和苏联的秘密契约所造成的”。欲亡其国,先亡其史,试问在这种长年累月的历史虚无化攻击下,中国还剩下多少民心?

文化冷战第七招:污政府

老百姓关心的话题,有专门的人从事定点抹黑。从“人造假鸡蛋”到“打针西瓜”,从“生蛆橘子”到“国产奶粉”,从“房价”到“医疗”从“土壤”到“空气”无一例外遭到了有组织的虚假信息全面丑化和夸大扭曲。

比如对国产奶粉进行了无止境的围攻和推荐,篇篇都有上千万的阅读量。而就洋奶粉发生的肉毒杆菌事件,却只找到了几条访问量几乎为零的文章。

实际上西方食品和药品安全问题百出,仅欧洲就曾出现数千个没有胳膊的“海豹儿”,美国政府规定使用廋肉精是合法的,疯牛病是禁止检测的!美国是激素使用最泛滥的国家,纽约的人均寿命更是低于北京和上海,而且美国的呼吸道疾病人口是中国的4倍,每11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有严重的呼吸道疾病。但中国网民现在大多不知道这些,误以为国外是天堂,中国是地狱。

文化冷战第八招:散鸦片

神话美国体制、丑化中国体制,以达到引发暴乱和和平演变的目的。《骆家辉坐经济舱是体制胜利》《小布什自己打伞说明什么?》《美国为什么没有腐败?》《克里给中国官员上了一堂震撼教育》《克林顿不拿公家一支笔》等文章和桥段比比皆是。

西方社会和西方官员被包装成了一个没有贪腐、亲民圣洁、害怕百姓、简朴奉公的形象,进而得出结论“只要中国全盘接收美国的改造”,就能将中国社会改造成他们所描绘的样子。而现在最大的阻碍墙就是中国共产党,因此必须要推到这堵墙。

这十几年来网络每天都这样这样地教育着我们的年轻人,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今天的年轻人对中国的体制、对中国共产党、对官员和社会如此地不信任了,推荐关注“爱神网络”精彩不容错过。(中国当然有腐败的官员需要我们集体监督和处理,但是美国绝非桃花源,实际上,骆家辉常年包机泡妞,克林顿家族极端腐败,奥巴马全家度假一次开销数千万等等在美国并非新闻。可是在中国的互联网上,正有人长期刻意美化美国官员“伟光正”的形象,并归咎于“体制”,图谋以此激发网民的情绪。)

美国的文化白蚂蚁战略非常可怕。如果要是有人怀疑美国存在系统的文化侵蚀战略,那他绝对是一个白痴。因为这一点连美国人自己都不否认。成千上万的精心打造的桥段,幽默风趣,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但是它们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可怕的精神毒品。

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有人不停地、系统地指责、批评、唱衰,这是很能摧毁自信的一种心理战。美国推动的这种毒品,正在摧毁中国人的国家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政治自信,甚至个人互信。中国社会

最为可怕的是,这种毒品,迎合了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对这个国家爱之深责之切的心情,让他们最先上瘾、上瘾最深,欲罢不能,甚至习惯于用这样的口吻说话,用这样的视角思考,用这样的方式参与新的创作,于是这样的段子越来越多,越来越俏皮,越来越本土化。

曾经与一个老朋友在电话中争吵了三个小时。因为有一段时间,这个朋友转发这样的段子几乎成瘾。后来我决定办一个微信平台,说几句真话。虽然一己之力微不足道,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保留一份清醒。

如果我们都听之任之,当我们国家的全面自信被这些段子蛀空,就可能重演前苏联的悲剧。一夜之间,一个庞大的国家联盟土崩瓦解,为什么?真正的原因是,人民对苏共、对苏维埃、对政府已经失去了信任。在有人精心挑拨中国人民与党和政府的关系时,呼吁有更多人站出来,发出声音。

我们有不足、有缺点,有问题,确实需要改良、改进、改革,但不能在失去尊严、失去自信、失去团结、失去核心领导力量的情况下来做这些工作。中国人,赶快找回自信!

来源:观察者网

很多人不知道的中国第一禁书:中国人噩梦之源

《商君书》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遗憾的是,这话是对中国帝王们说的;对民众来说,《商君书》是中国人噩梦的开始。秦朝以后,中国人最终变成了肢体羸弱, 只知道盲从和服从的另类民族和大国愚民。等到中国人真正放眼看世界的时候,一切已经恍如隔世——我们已经看不懂了!本文摘自网络,作者佚名。

《商君书》是有名的天下第一禁书,过去一直是太傅教太子的教材,只有历代君王和准君王才能读到。读了这本书,你就会明白,当年那个北方落后的蛮夷之国秦国,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十余年间迅速崛起,最终摧枯拉朽般地统一六国?也会明白,历代君王为什么会把老百姓修理得服服帖帖,一个王朝稀松平常也是三百年!

商鞅真的太有才了,一本薄薄的《商君书》书,不到三万个汉字,居然把专制君主治国手段的细枝末节,阐述得头头是道,深刻到无以复加。《商君书》既讲道理又讲办法,真的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哪怕你目不识丁,只要听一遍,你就可以当皇帝了!更令人震惊的是,《商君书》阐述的依法治国,集法家的丑陋和阴损之大成。《商君书》本身,就这么成了空前绝后的”严刑峻法”,读了让人不寒而栗!

从零星的史料中,我们偶尔可以看到秦国士兵的恐怖形象——一个个腰里拴着人头。开始我总是不大敢相信,难道秦兵个个都是杀人狂?读了《商君书》才知道,这绝对是可能的。

《商君书》的《境内第十九》实际上是个士兵奖励细则。这个细则,就是以人头数量来作为奖赏标准的。《境内第十九》说,”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这句话意思是说,”百将、屯长在作战时如果得不到敌人首级,是要杀头的;如果得到敌人三十三颗首级以上,就算圆满达到了朝廷规定的数目,可以升爵一级。””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已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二千,则盈论;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将尽赏。行间之吏也,故爵公士也,就为上造也;”这句话意思是说,”军队围攻敌国的城邑,能够斩敌人首级八千颗以上的,或在野战中能够斩敌人首级两千颗以上的,就算满了朝廷规定的数目,所有各级将吏都可得到赏赐,都可以升爵一级。军官旧爵是公士的就升为上造;”(译文)

这种赤裸裸的”人头奖励政策”,彻底把秦军打造成毫无人性的野蛮之师!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代价,是22场大战,斩首181万。这个数字,还仅仅是有据可查的。秦军为何狂杀俘虏?明白了吧?

世界上多次出现过文明民族被野蛮民族征服的历史倒退,从东方的秦灭六国、蒙元和满清征服中原,到西方的古罗马毁灭古希腊文明、日耳曼人灭掉古罗马文明,都是惊人的雷同!靠的都是血腥的杀戮政策,把士兵变成战争的机器!文明之师,岂能是野蛮之师的对手?

《商君书》祸害最深的,还得说是治国之术,而其治国之术的核心一是毁商,二是弱民。《商君书》主张禁止粮食贸易,商人和农民都不得卖粮,甚至连为商业贸易和人口流动服务的旅馆业也予以铲除。人民都被禁锢在自己的土地上,只能成为农民。人民不能离开半步,无法获得知识更新(也不需要),只能成为君主的生产工具。

毁商之后,再就是弱民之道了。《商君书》认为,”有道之国,在于弱民”。通过以弱去强,以奸驭良,实行流氓政治;实行一教,统一思想,进行思想控制;通过剥夺个人资产,让民众依附国家;通过辱民、贫民、弱民,使人民贫穷、软弱,实现民弱国强。如果还有强民依然没杀光,还有杀手锏——发动战争,通过对外战争,外杀强敌,内杀强民。这几点,就是中国历朝历代君主治国驭民心照不宣的诡秘暗器,是他们不惜以民生的代价来化解内忧外患矛盾,获得长治久安的看家本领!

读到这里,所有的中国式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为什么中国历代君主都重农轻商?为什么中国的土地一直是国家所有?为什么中国长期皇帝一人威严可以压过全国的百姓?为什么中国一直有法不依,人治大行其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为什么中国民众没有话语权,文字狱在中国越演越烈?为什么中国总会”恰到好处”地发动对内和对外的战争?为什么中国的太平盛世,都和老百姓的生活改善无关?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为什么秦朝之后(除了汉唐和东晋),中国人彻底失去了张扬的个性?为什么人类现代科技文化不可能率先在中国出现?同样的问题可以继续罗列,但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君主专制!这就是严刑峻法!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悲哀,是历史选择了儒家而不是法家。真正的悲哀是,秦朝之后法家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商鞅的《商君书》的传承在封建专制君主的脑袋里。帝王们一直在用法家的”阴和损”,在幕后操纵着中国的兴与衰;中国的法家,就是变法儿整人的。

中国的儒家能在汉朝以后深入中国人的灵魂,也就不仅仅是皇帝和董仲舒的功劳了。在”严刑峻法”的修理之下,中国人也就只能从《三纲五常》的熏陶中,找到一点可怜的心灵安慰。这一点,中国和欧洲的中世纪异曲同工。在可怕的瘟疫以及阿拉伯人和野蛮民族的入侵等天灾、人祸面前,欧洲人也只能从宗教中获得了心灵的救赎。如果西方人没有宗教的慰藉,东方没有儒家的安慰,那欧洲人和中国人就只有集体自杀了!

《商君书》这种的皇帝枕边书,西方人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杜撰出来。这就是意大利人马基雅维利臭名昭著的《君主论》(1513)。不过,马基雅维利的”智慧”显然比不上商鞅。马氏不过强调君主应该抛弃道德上的考量,用冷酷和阴谋治国。无论是歹毒程度和阴损力度,《君主论》都远远不及《商君书》——这,你就不得不佩服咱中国人的”智慧”了!

不幸的是,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他的倒行逆施谬论一出笼,就受到广泛的谴责。马基雅维利本人,也被指为魔鬼的化身。他的名字甚至成了欺骗和阴谋的同义词。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除了拥有拿破仑、希特勒和斯大林等几个粉丝,在欧洲根本没有市场。

商鞅所在的春秋战国,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春秋战国到底应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现在也难有定论。长期以来,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历史必然趋势的论调,占了主导地位。这种观点,实际上和秦始皇留在石碑上的自我赞美之词是一致的。商鞅的中国第一位改革设计师的地位,也因此无可撼动了。董仲舒不被皇帝待见,商鞅落得个”五马分尸”。但他们都获得后世连绵不绝的赞誉,你不觉得奇怪吗?赞美商鞅,是替皇帝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

《商君书》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遗憾的是,这话是对中国帝王们说的;对民众来说,《商君书》是中国人噩梦的开始。秦朝以后,中国人最终变成了肢体羸弱,只知道盲从和服从的另类民族和大国愚民。等到中国人真正放眼看世界的时候,一切已经恍如隔世——我们已经看不懂了!

商鞅的做法,是实行”辱民,贫民,弱民”的三民主义

“辱民”。——让百姓们屈辱的生活,没有自尊和思考,没有”体面的工作”和”生活的尊严”,整天生活在恐惧之中。

商鞅主持制定的”连坐”,邻居犯法不检举揭发要受刑罚,这样人人自危,人人监视人人。

“贫民”。——除了生存必须之外,不能让百姓有富余的粮食和财产。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百姓没有了钱物,就跳不起来了。而且,那点赖以生存的物资要由国家分给,不听国家的就得饿死。

“弱民”。——不能让人民强大。在身体方面,为了耕战,商鞅还是提倡”增强体质、保卫祖国”的。但在思想意识上,不可以使老百姓自我感觉良好,更不能使他们有知识,懂道理,”知识就是力量”,人民有了力量那就糟了。商鞅要让百姓时时感到很没有安全感,才有对君主强烈的依附感。

要让人民时常都感到外国敌视和侵犯的威胁,这样,人民觉得君王的伟大和温暖,才会全心全意地为君王效命。

商鞅对他的”弱民”理论进一步阐述:

以强攻强,弱;以弱攻强,强。强存则弱;弱存则强。

这意思大概是,用强民去消灭另一部分强民,那么剩下来的仍然是强民,那国家就处于弱势。用弱民把强民消灭了,剩下来的是弱民,那就好办了,国家就处于强势了。强民的存在,国家就弱;只有弱民存在,国家才能强盛。

强民,是指那些有思想有主见有本事,还跟国家作对的人;弱民自然是那些被洗脑后惟命是从,没有脑子、没有主见、没有知识、人云亦云的愚民。

除了”以弱制强”的主意以外,一肚子坏水的商鞅,还要君主”以奸驭良”。公然教唆当权者搞流氓政治,小人政治,搞黑社会。他说:

“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

这个好懂,选拔官员不能选那些讲良心道德的,假如用优秀分子来管理奸民,那天下必然大乱。要用厚颜无耻、心狠手辣的流氓来当头领,他们会把恐吓和欺骗手段用好用足,善良的人民只得忍气吞声,兢兢业业夹着尾巴做人,那就天下秩序井然,秦国也就强大了。

在商鞅一整套的富国强兵政策指导下,秦国果然成了当时的头等顶级强国。以嗜杀成性、以残杀为业的秦国,六国人谈秦色变,称它们为”虎狼之国”。

有人从《史记》中统计,只白起将军的部下,就斩杀、活埋、沉水消灭敌军150万。加上秦兵自己的死亡,再加上其他将领的”功劳”,可以想见,中国人为统一付出了多少生命!而据说当时全国总人口仅只2000多万人。

后代众多无知者,盲目跟着卑鄙无耻者吹嘘统一大业,说什么春秋战乱,人民受害;没有见到学者出来统计,到底是统一杀人多,还是分封制杀人多?

再看统一”有功”的曹操,这家伙特别中意屠城,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横加屠戮,现代有个屠夫,提出要给曹操平反,一堆卑鄙无耻的小人们,如郭沫若者流,跟着起哄,也宣扬曹操是什么”知人善任”搞”五湖四海”,招贤纳士”不拘一格”的”英雄”。杀人多就是英雄,也是《商君书》的”价值观”。

秦统一了六国,按现在某些人的标准,是强盛大国,是盛世无疑了。从商鞅以来所制的惨无人道的刑罚,一直在盛世流传。肉刑一直是衙门破案的主要手段。神州频频出现被害者”起死回生”的神话,这就刑讯逼供的杰作。

不少国人津津乐道秦国的统一伟绩,它的强盛,它的许多”世界第一”,它的什么”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什么”促进生产力”,从不思考当朝人民是怎样活过来的,他们有过一个什么悲惨的血泪时代。

清代的龚自珍说,秦朝看来是个强国,是盛世;但是,这种盛世,表面看来很强大,但人民并不幸福,它这个强盛撑不了多久。因为有先进的思想和有才能的人一出来,就会有成百上千的人出来围剿,来监督,用祖宗之法来束缚他,把他的才能和思想消灭。

社会要消灭的是对这个黑暗社会的忧虑、对官府横行的愤怒、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要消灭想干事业、有所作为的思想,消灭人们仅有的廉耻感和不想沦为渣滓的心态。

(”当彼其世也,而才世与才民出,则有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乙丙之际箸议第九》)

这个”强盛”的社会,最终人们都庸庸碌碌,唯唯诺诺,人云亦云,没有思考,更没有创新,没有才子、才人、才商,甚至小偷和强盗都不须要什么技术含量,可以随时作案得逞。

这个龚自珍,他写”我劝老天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呼喊抛弃千年陈规陋习,除旧图新,别浸沉在大国盛世的荒唐梦境里,强国弱民不是真正的强大。

“辱民”之术

商鞅的”辱民”,是一个什么景象,历代时光久远,不那么清晰,从二十年代的”农民运动”可见一斑。

要”辱民”,先用”以奸治善民”之计。在当时一位农民委员的指导下,湖南农运堪称全国的样板,基层农民协会办事人,大都用奸人,即所谓的”痞子”:”那些从前在乡下所谓踏烂鞋皮的,挟烂伞子的,打闲的,穿绿长褂子的,赌钱打牌四业不成的,总而言之一切从前为绅士们看不起的人”

痞子们一旦手里有了权:”他们在乡农民协会(农协之最下级)称王,乡农民协会在他们手里弄成很凶的东西了”。他们任意给人定罪:造出”有土必豪,无绅不劣”的话,有些地方甚至五十亩田的也叫他土豪,穿长褂子的叫他劣绅”。

他们”将地主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土豪劣绅的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也可以踏上去滚一滚,动不动捉人戴高帽子游乡……总之为所欲为,一切反常,竟在乡村造成一种恐怖现象。”

痞子们很喜欢玩弄手里的牺牲品,比方说戴高帽子游乡,”这种处罚最使土豪劣绅颤栗,戴过一次高帽子的,从此颜面扫地做不起人。””有一个乡农会很巧妙,捉了一个劣绅来,声言今日要给他戴高帽子,劣绅于是吓乌了脸。吓了他结果又不给他戴,放他回去,等日再戴。那劣绅不知何日要戴这高帽子,每天在家放心不下,坐卧不宁。”

“辱民”还有一招,就是让他们互相检举揭发,这一个运动你检举我,下一个运动我检举你,大家都不是人。

然后,人人都写检讨书、悔过书、认罪书;人,不可能天生的正确,是吧,那就要”改造思想”,”转变世界观”,留下书面证据存档,人人都有污点被官家掌握,这不但达到”辱民”的目的,而且,也达到了”弱民”的效果。

根据”辱民”的原理,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大家都有软肋,林副在庐山说的”谁也不是大英雄”,就是中国的现状。据说,凡六七十年代的人,都写过检查之类的东西。在家里,父子妻女都要”斗私批修”自我污蔑,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

好像只有一个林副是例外,坚决不写检讨,不作所谓的”自我批评”,但这种异类,在中国是不能生存的,结果”折戟沉沙”,只有灭亡一条路。

商鞅把所有土地藉为公家财产。人民作为耕田者为政府打工。积极者奖励,懒惰者惩罚。分配给你养的牛瘦了,体重不达标,就得挨罚。整天下都为”耕战”一个目的,人为”耕战”而生,死为”耕战”而死,很有点为××主义奋斗终身的味道。

人民的衣食住行,统一由官家管起来,吃大食堂,统购统销,发粮票布票,除了国家,你没有任何渠道和办法搞到生存的必须品。

“人多热气高,干劲大”,是统一世界的基本资源。人口多一直是这位手中的王牌。但在人多这个背景下,他从来没有忘记”以弱攻强”、以”奸民治善民”的要诀。

“贫民”之术

商鞅讲到:一是取消商业,商鞅时代经商,妻女要没收为奴,”继续革命”时代设有”投机倒把”罪,就是一点个人交换,都为犯罪。

没有商业,整个社会没有商品流通,人民刚好维持在不饿死的水平上。这就便于管理和驱使。

商业最大的危险,在于人们通过商业活动,增长了见识,扩宽了眼界,有了多人多地的人际沟通,”无商不奸”就是说只要搞商业的,他们精于计算,不是那么好蒙的了。

商业活动中,通过自愿、平等的契约,使人们有了平等自由的概念,而由于失约要承担失信的代价,也使人们对信守诺言有很高的期待。这是皇家最不愿看到的。

平等、自由、诚信,皇家最不想要的,看一下历史上的皇帝,有谁提过平等和自由?诚信倒是经常讲,但没有一个模范信守诺言的皇上。

人们没有商业,不论怎么苦干,总也是富不起来的,这也就达到了”贫民”的目的。

二是不停地折腾。照商君的说法,就是把富的搞穷,穷的让他再富,等富了再搞穷,如此反复折腾,人民心中眼里只牵挂着穷富,不作他想,国家就会稳定。

再就是让人民没有恒产。孟子说有恒产就有恒心,商鞅认为,不能让人民有恒心,要让人民整天惶惶不可终日,生活在恐惧之中,没有安全感,只有归属官家,从属官家,才能稍有安定。

谈起中国老百姓为什么总是富不起来,作什么解释的都有,有的说是传统,有的说是命运,有的因为地理,有的归于气候,……,说到底,就是皇家不想让人富裕罢了。

只有贫弱的人民,才有富强的国家,商鞅如此教导,皇上们也心知肚明,照此办理。这样下来,人民能富吗?

前三十年,”富”字是敏感词,富农、富裕中农都是天生的资本主义种子和土壤。发家致富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代名词。

那时候,越穷越革命,越穷越光荣,”穷得叮当响”是革命本质和革命意志强的表现,只有穷才忠于某人。

某人的贫民政策,不但真的使人民一贫如洗,而且使人民贫穷而不知耻,反以为荣。穷得有”志气”,穷得有自豪感,这是某人比商鞅高明的地方。

“弱民”之术

现代的弱民政策,就是以弱攻强,也可以说叫”群众专政”,就是把人民之中的一些人划成”敌我矛盾”分子,让普通人民群众对他们实行”管制”和”专政”。

社会上的”地富反坏右”等等,本来,有什么罪受什么刑罚,该杀的杀,该关的关,但毛不这么做,他要把这些人留在群众中”做反面教员”,让群众敌视他们,把一切自己的不平发泄到他们身上,耕牛病死是阶级敌人破坏,庄稼长不好,也是阶级敌人破坏。这一方面解决了监狱关押场地人员不足的问题,更有利的是使人民之间互相撕咬,互相恶斗,达到了弱民的目标。以奸民治善民。咱们的某人也应用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于建嵘有篇文章《父亲是个流氓》,写的很入神,将流氓治国的事实形象化,具体化了,很值得一读。

并不是每个干部一开始都是恶棍、流氓,除了流氓无产阶级以外,也有理想主义者,也有实事求是之人,但在流氓治国的社会里,你不流氓就无法工作,无法在领导岗位上混,所以,不是流氓出身的也要变成流氓来适应这个制度。

寻找《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

“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新绛县龙兴镇(旧称城关镇)人,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这是《新绛县志》中介绍李毓秀的一段文字。

文字内容佐证了李毓秀的生身之地,但李夫子究竟生于何村,卒于何处却没有任何记载,更不用说他的后人的景况如何了。

或许,李夫子的身影确已走远,其足迹已漫漶不可辨识。6月7日,怀揣一本《弟子规》,记者扎进了坊间小巷、荒原村落,开始了寻找大儒的旅程。

几经辗转

首先见到的是新绛文化馆的范馆长。说起《弟子规》的内容,范馆长侃侃而谈,但他对李夫子的身世也并不了解,只是称自己认识一位对古文化现象有所研究的老人。老人名叫马家华,在新绛文庙工作。

当天上午,记者拜见了马老。提及李毓秀,老人闪身进屋取出了一本线装版的《弟子规》,由于年代较远,这本书的内页已经泛黄,书角也有几处破损。老人称自己也不知道李毓秀的身世。

正在与老人谈话间,一位找马老闲聊的裴姓老人推门走了进来。闻得“李毓秀”三字,老人竟能脱口诵出,老人介绍说,新绛县的一位任姓老先生对李毓秀可能有所研究……如此反复往来,在面见了十几位老人之后,记者终于得到了李夫子的一丝线索:李毓秀应是该县龙兴镇窑头村人。

陷入僵境

次日清晨,记者冒着大雨来到了窑头村。几经打听,却无结果。后翻看随身携带的县志才发现,窑头村在清初确实诞生过一位文化名人,他就是李毓秀的老师党成。据县志载:“党成,字宪公,号冰壑。绛州正平里北窑庄(今新绛县龙兴镇北窑头村)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生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农历八月十九日,享年78岁。”“李毓秀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

据传,党成家境贫寒,幼年聪明好学。习《尚书》,精《周易》。但在崇尚八股的科举制度下,党成虽有真才实学却屡试不弟。二十八九岁还与童生一起考试。一气之下,遂灰心于仕途,超然世俗而专志于学问。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寒洁素守,视世俗薰灼泊如也”。著作有《日知录》、《仰思录》、《学庸澹言》、《学思二编》等。由此可见,党成对于李毓秀的影响十分深远。在窑头村,记者确实找到了一户党姓人家。其主人———一位并没有什么文化的党姓后人,对于问到的党成、李毓秀之事,只能用摇头作答。

根据史料推断,党成系窑头村人应为事实。但是李毓秀是窑头村人的说法,却没有依据,或是因其老师系该村人氏而造成的一种误传。那么,李毓秀究竟在哪里呢?成就了《弟子规》一书的那个村落,今天又在哪里?

峰回路转

正在迷茫之际,该县文化局原局长刘保明的出现似乎使记者的艰难寻找“峰回路转”。在刘家,老局长拿出了一份李毓秀的简介。这份资料与县志中的记载出入不大,但后面的一段话却令人喜出望外:据记载,李毓秀墓在吉庄。因口音关系,误传为周庄。

既然墓在吉庄,李毓秀是否也生于此村呢?

当记者一刻未停地赶到吉庄后,很快便大失所望。与先前探访过的窑头村一样,无人知晓李毓秀。倒是该村一位老支书的的话又给了我一线希望。据这位老支书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盛行之时,他作为村干部在人民公社曾参加过对清朝一位文人的批判,这位文人名叫李子潜,系新绛县周庄人。据说这个人曾写过一本类似于《三字经》的书,李子潜当时被定性为“反动儒生”,他的书也被列入了“封建毒草”。

李子潜,这不就是李毓秀吗?老支书称,吉庄没有李子潜墓,其墓可能也在周庄。

接近答案

周庄距县城约两公里左右,其与党成所在的窑头村一东一西,遥相呼应,中间只有一公里左右的路程。

在周庄,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肯定的表示:李子潜就是周庄人,并称《弟子规》就是出于李子潜之手。而村里的中年人似乎都对“李子潜”这几个字多少有些印象。村民向记者推荐了一位名叫李振南的老人,据说这位老人就是李毓秀的后人。步行至村东一所很寻常的宅院,记者见到了从田间劳作回来后,正在吃饭的李振南。

提起李子潜,老人说他对这个先人并没有印象。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天,上面来人找他的父亲谈话,好象提到反动文人李子潜是他家的先祖。之后,他家的上百个先人牌位,都被父亲埋到了荒野。

正当记者满脸失落准备离去时,老人给记者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解放前,他家住在一座非常气派的祖传独院里,这个院子人称“楼儿园”。其建筑别具一格,远近闻名,村人口口相传,都说是李子潜所建。上世纪40年代初,“楼儿园”被本村一户姓孟的人家买走,几年前,孟家在盖新房时才将房屋折除,但仍留有遗迹。

这时,似乎寻找到“楼儿园”,就能探寻到文人李子潜的气息。

最终,记者终于得到了答案,“楼儿园就是李子潜留下来的遗产”,七十四岁的孟德华十分肯定地告诉记者。据孟德华讲,“楼儿园”是他的父亲于1940年从李家后代一个叫李殿栋的手中买来的。据他的曾祖父讲,这个“楼儿园”最初的主人就是李子潜。(王俊闳)

《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简介

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新绛县龙兴镇人,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有仁修订,改名《弟子规》。他的著作还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孔府大门上的对联与民间追求

孔府,那是衍圣公府,不但是钦封的,而且是不受王朝更替影响并世代相继的。这样的府第,一般人家就算再富再贵,也无法与之相比,至于普通民间人家,更是天上地下。孔府的对联自然是对圣人及其后人的赞颂,表达的是贵为圣人后裔的价值观,似乎也很难与民间普通人的追求相提并论。然而,透过府第的尊荣,其基本价值观念和民间的追求,在内在精神上却有着较大的一致性。

先说一下孔府的对联。上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富”字无点,“章”字出头)。两联的相同之处是追求长久(“与国咸休”和“同天并老”),上联主要是夸赞,而下联的“文章道德”才是“圣人”之为“圣人”的真意所在。“与国咸休”属于政治,而“文章道德”可归于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圣人家”与民间追求有着相契合之处。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虽不是“公府第”、“圣人家”,难享“安富尊荣”,但对于“文章道德”的向往,却是普遍的。譬如在寻常百姓家就会经常见到“诗书传家远,道德继世长”这样的对子。我手头保存了一本祖父手抄的《酬世锦囊》,在最末处,祖父题了一联:要好儿女多读书,欲高门第须为善。这其中所表达的,也属于“文章道德”。
按照儒家的观念,人生的不朽追求是放在了世俗的立功、立德、立言上,所谓“三不朽”是也。这种观念不仅为许多读书人所接受,而且也影响到普通的庶民百姓那里,或者说,在世俗生活里追求长久乃至不朽,在中国文化里是一种上至文士显贵,下到布衣百姓的共通观念。

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无法建立不世之功的,也作不了传世的“文章”——有了这些也就不是什么“普通人”了。但与“文章”打交道的“读书”,却也被看的极重。读书自然是提高修养、增长本领进而获得较高社会地位的至关重要的途径。往高处说,读书读得好了,在科举之路上能中个什么,那就不仅有了进身官场的可能,而且还有光宗耀祖的效果,让前世后辈都跟着沾光。《汉书·韦贤传》中提到: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第3107页)这些都属“干禄”范围之内的,自然利弊皆有。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即便考不上功名,起码也落个“识字断文”,在乡邻面前也有体面。退一步说,由于有阅读能力,懂得官府文书法令,他人就轻易欺骗不了了。这些还是有点功利,而不太功利的考虑,也至少让读书者“明理”和“知礼”,用现在的话说,是“提高素质”。

读书是有“好儿女”的重要条件,而为善则是“高门第”的关键。在这种逻辑关系中,“为善”不单纯是“富而后仁”的行为,更主要的,“为善”是前提、是基础。任何民族,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家乃至血脉相连的家族,其荣辱成败,都不是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尤其在农业时代的中华文明,家和家族(即门第)的荣耀,更是与自己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这种荣耀当然与前面说到的“读书做官”有关,但更重要的因素则是“为善”,即道德品行。“善人之家”,会被乡邻们更为看重,获得更好的评价,这才是门第之“高”的真意所在,即道德高尚,获得评品高。而另一方面,如果外部环境良好的话,“高”就是转化为“长”前提条件,评价高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且较少惹是生非,招来祸端。如此,有可能“继世长”。

无可否认,读书也有毫无用处甚至不如不读的时候,例如“刘项原来不读书”;“为善”也可能“好人不得好报”。但这种情形不仅是特殊状态,而且,恰恰提醒人们,应当改变环境。另外,作为一种价值追求,正是因为其尚未实现,需要而且值得努力去实现。

把孔府大门上的对联与民间的追求拉扯起来,当然不是想沾上“公府第”和“圣人家”的光,而是想强调,在民间,就蕴含着最为重要的价值追求。对此,我们似乎可以像孟子从人性中开掘仁义之心那样,从代表着族类的“人性”的民间,开掘出“族性”的光辉。至于其中更为丰富的内容,自然不是三两句话就可说明白的。
白沙河

170多名志愿者将赴全球近百所孔子学院教授汉语

中广网厦门9月27日消息(记者陈庚 通讯员李静)2009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出国志愿者教师培训班今天在厦门大学结业,170多名来自全国60多所高校的志愿者,将陆续奔赴全球近百所孔子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教学。

这批志愿者大都是研究生或者双学位学历,能够在层层选拔后脱颖而出,大家都很激动,厦门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研究生程婷这次已经是第二次出国援教,她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汉语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说非常热,我们志愿者作为汉办派出的一个代表,代表着中国在国外推广汉语,我觉得非常自豪。”

为了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孔子学院总部在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举行了40多天的集中培训,按照素质拓展训练、中华文化及中外交流、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方法、中国传统工艺制作等主题,先后邀请了数十位外交官、知名专家、中外孔子学院院长和回国志愿者为学员们授课。厦门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曾晓东说,通过培训,自己对这份“新工作”有了新认识:“主要是对当地进行语言培训,同时也会把中华文化传播开来,我们汉语志愿者同时也是作为中国人的一个形象,代表了中国,代表了中国人。”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许琳在今天上午的培训班结业式上,结合自身经历为志愿者们作了一场精彩演讲,她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次机会,增强光荣感、使命感、责任感,充满激情、热情和感情去完成这项工作。

许琳对这些年轻人寄予厚望,她说:“我希望他们将来能够成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事业的接班人,成为公共外交方面的专家,通过和外面直接和零距离的交流、交锋、交融,把中华文化在新时代向外国人说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丰富多彩的经典活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欣喜地看到,”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品格在孩子们身上逐渐形成。在人类 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作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言精辟。一首首诗作,一句句 经典,就像一面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而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推介上,形式却较为单一,手段也较为落 后,而且对小学生的引导和教育更是显得忽视和薄弱。大部分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长此以往,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底蕴,必将变得越来越肤浅,直至消 失殆尽、荡然无存。”隳堕才须复兴,颓废才须提倡。”所以,如何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使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再次做出辉 煌的贡献,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不仅是当前教育的需要,也是今后几代人、几十代人道德传承、文脉传承以及中华民 族不断持续发展的需要。

国学是与道德教育紧密结合的,具有道德优先、重“道”轻“器”的倾向。孔子早就说过:“君子不器”。又说:“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一切实用的、物质的层面都不在学术首先考虑的范围之列。《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中国传统 学术一直强调“做学问”与“做人”的统一,甚至将“做人”放在“做学问”之前,以为“做学问”是为了更好地“做人”,是为了修身养性,培养完美的人格。

传统文化经典中汇集了中国很多思想精粹和美德,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这种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应当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熏陶、浸润。

1988 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法国巴黎并发表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在联合国大厅里, 赫然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国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被世界确认为人类社会应该确保的道德底线。

现在全世界都在呼唤中国,呼唤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今世界最大的目标就是道德的复兴。因此,我们每一个实践者必须把握住时代的机遇,勇敢地承担起复兴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这付担子。这样,未来的世界必定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属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世 界最新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是人类古代,乃至现今最先进的教育模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摇头晃脑地背下 去,无论理解与否,这曾经为新文化的倡导者耻笑的行为,却极大地开发了祖宗们的智力,联通了脑思维的通路,造就了一个民族曾经辉煌的历史。

现 代科学表明,正常人的大脑,无论民族,无论男女,基本都是一样的,谁都能成功,尤其是幼年时代,大脑都处于混沌状态,能否成功的症结是有否自信心,有没有 好的习惯,有没有良好的心理暗示,有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世界上大脑开发最好的成功者,被利用的脑细胞也不足10%,而开发大脑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大量的背 诵,通过背诵,无论理解与否,或者先记忆后理解,大脑就会由混沌走向清晰,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才会脑路相通,发挥最佳的职能。而我们的私塾教育这是不自觉地 暗合了这个如今才从理论上得到证实的规律。

历史上的成功者无一不是博闻强记的结果。老子、庄子、孔子、司马迁、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等文 化巨人,他们莫不是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把记忆库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结合,经过痛苦的人生与哲理的思索,代 代传承,才创造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应该说,他们都是私塾教育的杰作。有人问苏轼,如何写好文章,他说,多读多背多写,别无他法,这样的旁证,在中国历史的 天空中,多如星汉,无须赘言。

现当代文学史上,凡是重量级的大家无不是私塾教育的受益者,鲁迅、老舍、沈从文、胡适、郭沫若、茅盾等,而文 革后能有成就的文化名人,都有过侥幸,侥幸有过在被称为“四旧”的故纸堆里浸泡的经历,虽然不算什么私塾教育,可也暗合了其中的规律。此后,新教育成长起 来的学子中能有造诣的,或者造诣较高者,少了起来,硕果仅存者,也是开动自己的机器,自觉地在青少年时期通过强记为自己成年后的勃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入调查研究,改变过去的旧思路、老方法,注重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国 学教育我们更加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千古年来无数的历史和现实证明: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虽历尽沧桑却一脉 相承依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是一代代龙的传人上下求索扬善弃恶的必然结果。从这个角度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追求“善”的历史。所以只有从一个人的品 德教育入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己的人生信仰,才能根本解决个人在漫漫人生路途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和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人 生价值。

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是中华民族的世纪,是中华传统文化全面复苏的世纪。学习《弟子规》,就是要知道我们的祖先口口相传的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基本的伦理道德风范有那些。

现代的中小学教育大多以应试为目的,只教书不育人不传道,教育丧失了最核心的价值诉求,导致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传统的道德规范正在流失,传统的中华文化正在断层,我们甚至正在丧失自己的民族个性。

温家宝在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畅谈中国传统文化

院长女士,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心来到久负盛名的塞万提斯学院与大家见面。中国和西班牙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今天的座谈会以文化为主题很有意义。贵国著名剧作家哈辛托·贝纳文特曾说过:“文化是理解与沟通的良师。”文化交流对增进我们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必将起到有益的作用。

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博大精深,从未间断。在此,我想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主要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一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就是提倡人应效法日月星辰刚健运行那样奋斗不息、积极进取,坚持独立意志、人格尊严和做人原则。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旋律,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中华文明历经浩劫而传承的重要因素。这种精神铸就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民族品格。

二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民奉行的崇高价值,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了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睦邻友好的积极作用。

三是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成书于殷商时期的《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就是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是要在平等、自由的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就是说,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人民都是我的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这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人是自然界所产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认识自然并加以改变调整,但不应破坏自然。如果破坏了自然,人类迟早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和欧洲的文化都源远流长,共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早在1000多年前,中国的商品和文化就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南欧国家。公元 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来到中国。16世纪末,西班牙人门多萨写的《中华大帝国史》一书,是西方第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宗教以及政治、经济概况的著作,在欧洲引起轰动。《周易》、《老子》、《论语》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翻译介绍到欧洲,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东学西渐“。18世纪,欧洲近代的先进科学文化成果传播到中国,掀起“西学东渐”的热潮,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西班牙文明是欧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班牙文学、绘画、歌舞、体育等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文学巨匠塞万提斯、画家毕加索、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都为世人耳熟能详。我年轻时就读过塞万提斯的名著《唐吉诃德》,其深邃的思想至今仍给人以智慧和启迪。我经常在思考,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就不仅要有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更要有人遥望星空,坚守精神家园。这样的民族才有希望,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有光明的未来。

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取向。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推动了人类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中西两国文化交流从未中断,近年来更趋活跃,形式不断丰富。双方举办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活动。不久前,互办“中国文化节”和“西班牙年”,分别向两国人民展示了精彩纷呈的传统和现代文化。中西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广泛进行。在华学习的西班牙学生有近千名,中国有16所大学开设西班牙语教学。2005年,两国还举办了“中国大学校长论坛”。 2006年,塞万提斯学院在北京开设分院,成为促进中国和西班牙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这些都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希望两国的文化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学生继续携手努力,不断密切两国文化交流,为中西友好世代相传作出新的贡献。

韩国“去汉字化”导致的文化危机

黄彬华:韩国“去汉字化”导致的文化危机 联合早报

最近,韩国一批前总理联名上书现任总统李明博,认为要根本解决韩国的“文化危机”,就应从小学开始分阶段教学生认汉字。

“文化危机”是韩国长期面对的问题。一、年轻人普遍不懂汉字,越来越多国民成了“汉字盲”;二、国民语文程度越来越低,即使图书馆有丰富的藏书,有网 罗8万5000个汉字词汇的《大辞典》,一般人望“字”生畏而不敢问津;三、韩国的两个邻国中国与日本都是汉字大国,有15亿人在使用汉字。韩国远离汉 字,虽然可独树一帜,却又陷入了自我隔离的孤立状态。

汉字不是外文
韩国健在的多位前总理是在全国汉字教育推进总联合会的推动下,联名向青瓦台提出《敦促在小学正规教育过程中实施汉字教育的建议书》的,包括金钟泌(第 11和31届)、李海瓒(第36届)、韩明淑(第37届)、韩德洙(第38届)。他们皆认为,“这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专用韩文’的错误的文字政策,今天 我们陷入了比上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还要危急的文化危机中。”因此建议,“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小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分阶段学习汉字,不应将汉字 视为外语,而应为国语生活正常化,和韩文一起作为‘国字’进行教育。”(汉字一直是韩国国内争论不休的课题,甚至远在朝鲜时代,他们就开始在争论汉字的存废问题。2000年前,朝鲜与日本一样,因为自己没有文字,又向往中 国的文明与强大,主动模仿中国并全盘输入中华文明体系,其中最具体的事物便是使用中国人创造的汉字。在后来1500年的漫长岁月里,汉字和汉文一直是朝鲜 半岛人民唯一的书写系统。甚至15世纪中叶,世宗发明28个字母的“朝鲜文”之后,汉字还是朝鲜语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宗创造“諺文”
李氏王朝第四代君主世宗,倾全力制造了朝鲜半岛最早的表音文字“训民正音”(也称“諺文”),一是力图要摆脱汉文的束缚,建立自主的语文体系;二是提 供平民百姓更易学易写的文字,遂于1446年正式颁布“训民正音”,也就是自创的“朝鲜文字”(韩国称“韩文”)。但到19世纪末叶为止,朝鲜王朝还是使 用汉字撰写官方文件和历史著作,包括汉文的文学作品。当时,人们称朝鲜文为“諺文”,意思是“非正式”文字,“正式”文字还是指汉字。情况跟日本人称其文字为“假名”一样,“ 真名”永远是汉字。但日本的侵略,不仅使朝鲜灭亡,也使民族文化加速沉沦,即使光复之后,国土依然分裂,连文字也开始分道扬镳——北部朝鲜完全废除汉字, 南部韩国则不规则地使用韩文和汉字。北朝鲜和中国的朝鲜族,早在上世纪50年代已逐步取消使用汉字,而韩国也在1948年10月公布专用“韩文”的法律,并规定每年10月9日为“韩国文 字节”。不过韩国的“去汉字化”政策依然摇摆不定。尤其学校在推行“去汉字化”过程中,有时积极,有时和缓,但总体趋势还是尽量减少使用汉字,不仅使教育工作者感到无所适从,也使年轻与年老一代产生严重的文化代沟。

民族文化危机
由于南北朝鲜共同使用了近2000年的汉字,汉字词汇已深入朝鲜语言内部,连思考模式也无法摆脱汉文化圈的框框,要将古代官方文件、历史著作、文学作 品中的汉字完全抹去,简直是历史于与文化的真空,而人名、地名没有了汉字支撑更搞不清谁是谁,图书馆里即使有汗牛充栋的文献也顿时成为一堆废纸。

“去汉字化”过程的矫枉过正,不仅产生了文化断层,也带来了严重的民族文化危机。朴正熙独裁统治时期,于1970年下令禁止在小学教导汉字,实行所谓 全面实施韩文教育的政策,仅允许在初中、高中教授900个基础汉字。为了显示其“去汉字化”决心,他以雷厉风行方式废除汉字,连历史建筑悬挂的牌匾也被他 取下来改写成“标准”韩文,全都成了“不伦不类”的非历史文物。1980年以来,韩国加速“去汉字化”,一是民族自卑感的反动;二是过去中国没落带来的反应;三则是电脑普及,语言书写一窝蜂倒向拼音主义。但中国的 重新崛起,东亚的复兴在望,特别是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使韩国有识之士预感到即将被孤立、不知何去何从的文化危机感。韩国的“去汉字化”问题遂再度成为举国 重新检讨的国家课题之一。

亡羊补牢之策
韩国工商界人士最感忧虑,一、韩国超过40%的商品输出对象是汉字文化圈,70%外国游客亦来自汉字文化圈;二、眼看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经济火车头,韩国的优势在流失;三、韩国年轻人连国内对方名片的姓名都看不懂,更不用说跟汉字文化圈的同行打交道,谈生意了。韩国五大经济团体在2003年决定,建议属下19万家公司,从2004年起招聘职员时进行汉字资格检定考试,只录取能认识1817个汉字、书写1000个汉字的新职员。
专家认为,韩文教育与汉字教育并无根本的冲突,因为51万个韩文单词中,70%原本是汉字词,学会汉字就能更精准掌握韩文。相反,缺乏对汉字的准确理 解,反而无法完全掌握韩国自己的民族语言,看历史典籍更会如同看天书。20名前总理显然在后悔在执政期间未曾重视民族文化问题,结果才有今天的尴尬局面。 不过,能亡羊补牢也不失为一个积极举措。

儒学糟粕何以让中国人激动两千余年?

孔老二的儒学以及传 世名言,表面看上去字字生辉、雷霆万钧、光芒万丈、富含哲理。而实际上没有一点屁用,看得越多中毒越深,中毒越深愈容易变成中国标准畸形的行尸走肉。因为 中国人只会把儒学当幌子,四处招摇,真正踏踏实实遵循践履的人几乎没有。一个民族是否健康,主要是看这个民族所信奉的文化。如果所信奉的文化不能使一个民 族越来越健康、光明,反而使这个民族愈发畸形病态,那么这种文化是不应该被继续继承下去的。因为畸形病态的民族是不可能认识真理的,更不可能完全彻底的解 放自己。病态民族的骨子里只有奴性,只认那些握有权势的主子的脸色,其它一概不认,甚至包括他的祖宗,他自己的良心……统统都不认,可以说完全达到了孔老二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最高畸形境界。

只有可以理解可以认识的东西才会有人相信,这是一个健康社会之中正常人最基本的意识。然而在当今社会之中,不可理解,不可认识的东西反而会有更多的人去相 信。这就是一个不健康社会中不正常的人所为,也可以说这是畸形社会中人们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种畸形之深之广之众,完全超出想象,他们不了解、不理解、也 不认知那些有名的东西,比如名流、名人、名牌或有名的理论、有名的集团、有名的政客……但却能糊里糊涂的跟着相信、跟着追捧、跟着热泪盈眶、跟着欢呼呐 喊、跟着浪费表情。

孔老二的思想给中国文化注入了不健康的畸形基因,使中国人的现代文明始终没能脱出中国文化传统的畸形怪圈。总体来说,在暗无天日的中国封建社会,孔老二的思想或许是进步的,但是在当今社会就必定是落后的了。因为在 没有真正民主的社会,统治者和上层社会的好处及利益必须通过压榨或增加人民负担而获得,绝不可能出现让人民过的更好些的方式去获取。“官们”是怎样过上幸 福生活的……大家心中都有数,无须细说。这就是“一方获利,必有一方吃亏”的经济原理。统治者和上层社会永远不会吃亏的,吃亏一方永远是劳动人民。只有在 真正民主的社会,才有可能实现双赢、多赢的局面,在专制社会中只能是画饼充饥。倘若不在民主上下功夫,偏偏把腐朽的儒家文化折腾出来,无异于逐本求末。

奴性十足的中国人大多愿意视孔老二为“圣人”,孔老二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其中“执鞭之士”到底是干什么的?……大家心里都清楚,那必定是一种很低贱的下等人的工作,这又暴露了孔老二的十足奴性,为了求富贵,甘愿干一种很低贱的下等人“执鞭之士”的工作。尊崇儒学的“伪人们”时常会自我美其名曰“有修养”。

孔老二是表里不一的。一边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边又拼命热衷于周游列国追寻投机、专营、求官、求财的机会,甘愿干一种很低贱的“执鞭之士”。这其中的理由是相当简单明了的:在孔老二的时代做官是知识分子求取富贵的唯一途径,甚至是知识分子入世的唯一职业选择,这对孔老二也一样。他怎会不去求官呢?更何况只有做了官才能动用更多的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取名利双收。因而孔老二的官瘾是最大的。尽管孔老二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官吏的位置上,而是在“贫贱能移”的流浪之中。但孔老二依然念念不忘当官参政。

孔老二是自相矛盾的。一会说自己“才不弱于人”,一会又说自己“未之有得。君子应有谦虚之美德”。一会说“别人未必比得上我”,一会又说自己“离君子的水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前后矛盾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儒学的宽容精神本来是一个好东西,但是中国人拿出来放在畸形的人性和畸形的社会中折腾来折腾去,立刻就变成了坏东西。比如儒学的宽容精神“主张求同存异, 不搞排斥异己”。但是在当今现实社会之中往往尽是“只求同,不许存异,坚决排斥异己”即所谓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伟大壮举。表面看上去儒学好象是一 个好东西,但是最终没有达到好结果,终究算不上好东西。

本来孔老 二的中庸思想“过犹不及”也是一个好东西,但是中国人品来品去又变成了坏东西。诸如中庸思想中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威而不猛,恭而安”等,也就是说无 论遇到什么事,都要保持“中庸”即不说好也不说坏,即不说黑也不说白,即不说恨也不说爱……始终保持中间立场,居中行事。所以中庸也叫中行、中道。按照“ 中庸”这样的思想方法指导自己的人生便会平安无事。倘若见黑说黑,见白说白便立刻被打成“异端邪说”投入死牢。另外“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威而不猛”等, 也是相当、相当的违反人性的。试想:乐,能不淫吗?……哀,能不伤吗?……威,能不猛吗?……除非不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有了七情六欲就不可能人人达 到完全“中庸”之畸形病态的境界。表面上看“乐而不淫”是让人学好,怕人变坏,而实际上是压制健康的人性,是要把人完全彻底的变成畸形病态的没有一点脾气 的顺民。

倘若你遇到一个贪官,就在你家当地政府里面,而你即不说好也不说坏;倘若畸形病态的社会每天都在侵害你的权力和利益,而你即不敢愤怒也不敢公开表现出悲伤, 反而每天装得很幸福的样子;倘若你老婆和别的男人上床,你即不敢声张找那个男人“算帐”也不敢把自己的老婆怎么样,只想“中庸”,只想求同存异,只想搁置 争议,息事宁人……。那么你就是一个伟大的、十足的、标准的、畸形病态的“中庸”者了。而举世钦佩的健 康人性就应该见黑说黑,见白说白,立场鲜明,疾恶如仇,坚决不走中间路线。“中庸”是一种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死活的自私者的哲学,是一种公害哲学,是 利己主义的精神支柱。倘若谁反对这种公害哲学谁就是“走极端”,就是“村夫野人之言”……。这一公害哲学相当适合中国知识分子和政客们的口味。正所谓“畸 形者必有畸形者的精神食粮”,否则如何能够顺利延续畸形者的传承。但是健康的人性是不应该接受“中庸”的。

总之,有了孔老二的明哲保身的“中庸”思想,中国人便学会了如何操纵吉凶荣辱。为了“吉”可以满世界撒谎,欺骗天下人,更可以随心所欲的变化,一会儿是人,一会儿是鬼;为了“荣”也可以丧尽天良,人间坏事做绝。今日中国人的脸皮之所以厚于古人,儒学“中庸”功不可没。

古代《滥竽充数》里的南郭先生,尚有怕被识破之心,最后逃之夭夭,不难看出南郭先生是怀着羞耻之心而逃之夭夭。再看看当今社会明星、歌星假唱之风,学术假 论文之风,政客假廉洁之风……种种“时尚之风”无不登峰造极。并且竟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即使被媒体或观众骂翻天,亦不会逃之夭夭,还是可以照样幽雅的转 场异地继续玩“时尚之风”,继续疯狂敛财,继续厚颜无耻地顶着各种佳冠四处招摇。这些文化名流及政客奸商们的无耻肮脏,虚伪贪婪,都离不开儒家文化的熏 陶……不难相信,这就是中国儒术造就的时代精英,是儒家文化光辉思想启迪的一代智慧名流。当然,凡是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其它行业,几乎都充斥着不堪入目的肮 脏腐败,行行业业几乎无一幸免,甚至连教书育人的教育界都开始公开干一些厚颜无耻的不要脸的事情。这也是中国大教育家孔老二所始料不及的。

切记,儒学是中国人精神上的毒药。儒学的内功最后都会迫不及待的流露出外在的表现,那就是所谓的“儒雅”。儒雅过了头就是懦弱,懦弱过了头就是奴性。所以儒学潜移默化的功能最终结果就是让中国人都变成奴才。因而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高警惕,提高识别能力,提高提高批判能力。只有不断深入批判孔老二不正确的东西,中国畸形文化的祸害才可能慢慢被消灭。鼓吹儒学在全世界传播和普及的人完全是一种祸国殃民,劳民伤财,不切实际的瞎折腾,必将以失败而告终。

抑制健康的人性,让人们学会“伪”,学会“装”,是儒学的病根所在。

海外华人心声:为什么要在海外创办华人中文学校?

新闻来源: 休斯顿华人 十多年前,在美国拿到学位的邵建中,找到工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他的儿子找一所中文学校。休斯敦有好几所中文学校,用的是注音和繁体字教材。于是,邵建 中萌生了办一所教简体字的中文学校的念头。 他找到刚读完博士后的好友傅庆农和我们的朋友李允晨女士,李又邀上我的先生杨家骅并请来李文彦先生……就这么,滚雪球似的,一班热心肠的人,办起了“华夏 中文学校”,时为1994年。 学好中文,要让孩子把“根”留住 我们为什么办学?孩子们刚从中国来美时,我们担心他们英文赶不上趟,现在英文不愁了,又怕他们把中文忘光。 以,学校的生源不会有问题,家长王爱莲一个人就招来了30多位学生。这些学生的父母都是从大陆来的,大家一听说要办教简体字的中文学校都欣喜得很。许多家 长主动联系要当义工,后来他们真的成立了“家长会”,不但帮忙做注册、整理教室之类的琐事,还组织了许多课外的联谊活动。 师资问题也解决得非常圆满,质量很高。有一位上海黄浦区的优秀教师说她陪着先生到美国来,正感到在家里闷得慌,现在能派上用场,太高兴了。她面试的时候把 自己获奖的证书和以前的备课笔记都带了来。 筹备中文学校那会儿,我的先生回国了一趟。他回母校的实验小学求助,3个星期后返美,他的旅行包里装了重要物品,那是我们母校实验小学送的大幅彩色汉语拼 音字母表和一套语文教材。那个汉语拼音字母表后来派上了大用场,连续用了好几届。 那些日子真忙,从我先生踏上美国这块土地,7年的光阴,中文学校开学的那一天大概是他最快乐的一天。我有一种感觉,他把到美国这么久憋在内心深处的能量全 部释放出来了。 校舍借用的是休市的一所公立小学,讲好每周六给我们用。那天,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的总领事特地前来祝贺,还带来了几十套教科书。周围的人真多,家长好像比 学生还多,大家就像过节似地聚到了一起。 好事多磨,悉心呵护大家的“孩子” 因为借的是别人的校舍,许多事情不能事先做。中文课从学前班到五年级开了六个班,中文过后又在同样的这些教室开绘画、舞蹈、武术、剪纸等才艺课。为了不乱 套,我先生事先做好了需要挂在教室门口的年级和才艺课的指示牌,早上先挂中文课年级的牌子,等学生们都开始上中文课的时候再换成后面接着要上的才艺课的牌 子。 有些事是事先没有想到的。一是教室里的椅子和每个班的人数不匹配,需要调整、放学以后还要还原;第二虽说教室门口换了牌子,但用的是中文,许多学生看不 懂。他们找不到自己下一堂课应该去的教室;还有一件更是半路上杀出来的事:人家学校的教室里配有很多的教具,学生们进去以后都当成自己上学时那样摆弄起 来,建中发现了问题急坏了,赶紧招呼我们去叫停。 这个学开得很成功。大家高高兴兴地来,依依不舍地去,都巴不得下周早点儿到来。 兴奋了一个周末以后,星期一建中就带来了坏消息。他说那所小学告状告到市教育局去了,说是教室里的教具被搬动过,有些教室椅子被换过了。物理老师说教室的 地上到处都是绘画的油彩。为了缓和矛盾,建中特地向公司请了半天假,到教育局和学校都去了一趟,作了检讨,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那一个学期,每到星期六,孩子们在教室里认认真真地上课,家长们在大厅中开开心心地聊天。放学以后,老师和义工们就开始小心翼翼地做善后。这所中文学校就 好像是大家的“孩子”,被所有热心人呵护着。 这个“孩子”给大家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有时候也有一些无可奈何的烦恼。最伤感的是,有的老师或是家人被公司裁员。他们不得不离开休斯敦到其它地方去另谋出 路。 最烦恼的一件事还是校方的抱怨。尽管大家像小媳妇一样地努力,他们还是坚决不同意市教育局再跟我们续签租借合同。 大约5年以后,我们听说波士顿的中文学校得到当地学区支持的消息。我和先生都盼望着有一天,休斯敦的中文教育要是成为不单纯是华人移民自己的事就好了。没 想到这个愿望居然在短短的10年里实现了。我工作的大学就增设了中文班,我的一位在休斯敦大学教中文的老师还得到了联邦政府为普及中文教育颁发的科研经 费。 易地办学,中文学校发展壮大 中文学校被迫离开公立小学以后,一家教会将其教室租给了我们,一用就是好几年。而且教会尚有多余的教室,家长们在一块儿聊天时发现,互通有无能学到不少知 识,于是家长会活跃起来了。大家办起各种各样的讲座,种菜、做饭、申请奖学金、报考学校,等等。 这么又过了几年,我们看着学校的发展,起初是喜悦,然后便伴随着校舍不够用的不安。于是新的校委会又进入了找校舍的奔波。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校得到美籍华 人刘先生的赞助和家长们齐心协力的集资。刘先生的祖父是一位教育家,从大陆去的台湾。 为了纪念祖父的一生,欣然帮助学校买下了中国城里的一栋大楼,并以他祖父的名字命名了一个教育中心。 中文学校创办至今,规模已是今非昔比。从最初的70多个学生发展到现在的1500人。最可喜的是学生的组成。除了人们可以想象到的基本队伍,还有美国人跟 中国人结婚生的孩子、美国人在中国领养的孩子,不少高鼻子成年人也来了,他们是冲着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或是对中国将来的前景看好来上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