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外文化差异 中国人还没真正崛起

编者按:从物质层面来看,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当然是崛起了,但从精神层面来看,中国距离真正的崛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人在素质上与发达世界相比有哪些不足?研究者王键在爱思想撰文探讨了中外文化的差异,和中国人在个人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很有启发意义。现转载如下,供大家参考。

很久以前就想写这么一篇文章,这是因为自己在来上海之后,接触了到很多外国人。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源于自己对文化差异的兴趣,有意无意地做了一些观察,由此也产生了很多感想。而在这个期间,自己也通过媒体、影视作品对欧美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所以想对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当然,本文主要谈自己看到的差异,并无意刻意美化或丑化某种文化和价值观。毕竟,这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每种文化和价值观之所以能够持久存在,总归能够找到其存在的足够理由和根据,每种文化和价值观也总归会存在着某些缺陷。但笔者还是尽量在不同文化现象间进行一些比较,它们的差异,缺陷,优势,相互的关系,以及可能比较敏感的问题:它们在比较具体的领域中的优劣。

我先讲一下自己接触到的外国人群体的背景:首先,从他们的国籍和所处区域来看,基本上是遍布全球。除了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尚无接触,基本上其它地区的外国人样本都算齐全了。比如,北美地区: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南美地区:巴西,哥伦比亚,委内瑞拉,阿根廷,智利。东亚地区:日本,韩国,台湾。东南亚:泰国,印度,印尼,菲律宾,新加坡。中亚到中东:伊朗,吉尔吉斯斯坦。大洋洲:澳大利亚。欧洲: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瑞士,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瑞典,挪威,丹麦。非洲: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埃及,刚果,尼日利亚。遇到的外籍人士,大致就是来自这些国家和地区。其次,从种族背景来看,也比较齐全:亚裔,白人,黑人,拉美人,基本都包括了。再次,从语言来看,因为我只会讲一门外语,即英语,所以和这些老外交流时一般也只能使用英语。

再叙述下接触这些外国人群体的环境:有这么几个途径,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是在运动场。因为我经常去运动场跑步踢球,在那里可以遇到不少老外,多年下来(>6年),累积的数量相当多。有的是在一起踢球,或者相互打个招呼,再进一步交流沟通,就聊上了。多数老外是通过这个途径认识的。当然,此外还有其它途径。第二个途径,是在公共场合,比如地铁,超市,或游乐、旅游场所等其它场合,偶然遇到的,打个招呼后,再相互沟通。第三个途径,同工作有关的,接触到的外国专家。第四个途径,邻居。第五个途径,是上海世博会这个地方性的偶然因素。世博会我总共去了三次,每次都从早到晚,期间也接触到了不少馆员和老外游客。

从上面的表述可以看出来,由于这些接触过程都相当随意,具有一定偶然性,而且大都并非工作性质中的接触,基本可以排除利益因素的干扰。那么,可以认为:由这些接触所反映出的外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自然性,是未经可以掩饰的。总之,笔者所接触到的这些外国人群体,在总体上确实同中国人群体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当然,不只是中外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在这些外国人的样本之间,也会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

以下笔者就印象比较深的方面来谈一些观察到的差异。首先,根据我的观察经验,在国家和地区的发达程度,以及来自该地区的人群的素质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当然,这个“素质”的含义是比较笼统的,还得先要把它具体化。在这篇文章里,所谓素质主要是指这几个方面:个人的礼貌和修养,行为和精神面貌,交流和沟通的顺畅。从这几个方面来衡量,来自欧美地区的人士,确实有较大的比例表现的很好。就我的接触范围而言,在个人的礼貌和修养方面,北欧人和日本人应该是最典型的。北欧人的特点是喜欢独来独往,很少会看见来球场的人当中,北欧人会抱团过来活动,一般都是个体。相对的,拉丁文化圈的人群就不太一样。有人可能会问:这是不是因为客居中国的北欧人太少了,所以只能独来独往?就我的观察和了解,这似乎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应该是源于他们的文化和个性使然(当然这是笼统地描述,并不会排除例外)。北欧人的性格大都随和平静,比较偏冷,也不苟言笑。有较强的正义感。交流沟通时也按部就班地,非常有规律可循。而且时间观念很强,运动完毕之后,经常有很多中国人在一起休息闲聊,但北欧人似乎不喜欢这种“扯蛋”和“开玩笑”的休息方式。他们通常不会闲聊,聚在一起时若有话可说则会认真讨论,无话可说则保持沉默(在这一点同德国人类似,总是很严肃,很正式地发表观点),随后很快走人,但绝不会嘻嘻哈哈地闲扯下去。相对而言,拉丁文化圈的人在这方面就很不一样,比较热情和放纵,似乎和中国人更接近些。

日本人在个人的礼貌和修养方面也非常好。接触过很多日本人之后,就会逐渐产生出一种感觉:日本人似乎具有一种很强烈的控制自我的文化气质。这不只表现在他们见面后举手投足的那种礼貌和客气,而更加表现在他们的言语和思维方式中。典型的日本人,都具有一种很强的自我克制倾向,表现的很谦逊,很客气,很忌讳那种直接的、外指的、甚至带有暴力倾向的言辞和行为。在这方面,虽然韩国人在外表看起似乎和日本人很相似,但内涵却非常不同。韩国人往往就比较直接,行为更生硬,会表现的更外露甚至更粗鲁。当然,不只北欧人和日本人在个人的礼貌和修养方面出众,来自欧美地区的人士,大都有较高的比例在这方面表现的很好,虽然在风格上会有差异。其它地区,比如来自东南亚的人士,也表现的较好,拉美地区总体也不错,相对稍差一些。相对而言,拉美人喜欢成帮结伙,帮派气氛要典型一些,有些个体会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其它的地区,如中亚、非洲等地,在这个人礼貌和修养方面则要相对更差一些。

在行为和精神面貌方面,也是欧美地区的人士全面领先。因为我的接触范围大都是非正式的,非工作性质的,同利益无关的。那么对行为和精神面貌的观察方式,也并不是集中于对正式的社会规范的观察,而是对于完全自发行为的观察。具体而言,就体现在球场上的行为和精神面貌。首先要强调一点:球场上的行为完全是基于自发和自愿的,基本不存在任何强制性的要求,比如你是不是非要来这里锻炼,要持续多长时间,要保持什么强度,要达到什么效果。在这种无约束的环境中,欧美人的行为表现出了最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也表现出最顽强的拼搏精神。最典型的人群,比如北欧,英德,美加,这些地区的人士,几乎鲜有例外的,在球场上从头至尾前仆后继拼搏到底,没有任何外部强制,但不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还要强调:在这方面的表现,同技术水平无关。这主要是一种个人的习惯和拼搏精神,技术水平可能不那么好,但积极参与、个人追求和团队精神是更重要的维度。在这些方面,上述几个地区的样本通常都是最好的。其次是日本,日本人在这方面表现的也很好,很少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始终拼搏。这些人的共性是,除非他不想参与球场活动了,只要他参与,一定会尽全力,否则就会退出休息。拉美人在这方面要稍差些,其次是东南亚和中亚,非洲人表现的则会更随意更懒散些。

再谈一下交流的沟通和顺畅。在这个方面,美加、北欧、瑞士、德法等地表现的最好。这些地区的人士,思想相当开明,对一件事情进行讨论时,他们很容易听取不同的意见,从正反两个维度来进行思考。而且讨论会进行的很顺畅,尽管会有不同意见,但却不容易引发争吵。这里提个具体的可以进行判断的指标:自反性,能否进行顺畅的交流,一个具体的标准是此人对自己所在国和文化的态度。也就是说,针对他所在的国家,如果讨论引发了一些批评话题,他究竟是否能够容忍,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容忍?在这个方面,上述地区的人士都表现出较强的容忍力。最典型的是美国,他们对自己的政府具有很强的批判态度,其它地区的人士也容易保持类似倾向,会坦白自己国家确实存在问题,亟待解决。日本人通常也表现的比较开明,但相对在这方面会忌讳一些,相对冷漠,不大喜欢讨论政治议题。此外就是英国人,英国虽然是老牌民主国家,但英国人相对于欧洲其它地区而言,往往表现的比较拘束,并不太愿意敞开心扉进行相互交流,表现出同其它欧洲国家不太一样的气质(但英国人很守信,比如来球场踢球遇到管理员阻拦,下次肯定就不会再来了。他们不大有钻空子的那种侥幸心理,答应了的事情就会照办不会中途变卦)。在这些国家之外的其它地区人群,通常会表现出较强的民族自豪感,会更敏感一些。

还有就是这些外国人对于中国的观察和态度。既然是在中国,那么这显然也是个重要的话题。应该说,在这些外国人中也有不少对于中国式生活的偏爱者。具体理由大概有这么几种:第一种,经济的发展,比如一位委内瑞拉商人就表示,西方自由民主那套东西是不灵的,在委内瑞拉根本就不好使。所以查韦斯才会有很多支持者,甚至会用民主的方式顺利修宪,支持他成为终身制的总统。这位商人认为,委内瑞拉的情形,同几十年前中国的毛泽东时代类似,因为民众呼唤这样一位神化的领袖,所以才会产生这种领袖的现象。既然存在着这样一种民众和文化的土壤,那么查韦斯也只是顺应这种需求而已,时事造英雄,虽然委内瑞拉具备三权分立、司法体系、自由媒体,但它无法解决大量穷人面临的失业和吃饭的紧迫问题,所以这套自由民主体系在委内瑞拉是无效的。查韦斯能解决吃饭问题,那么就会有大量的支持者,而这些人并不会去关心那些更多的也更无关痛痒的问题。

第二种,社会的稳定,比如一位阿尔及利亚的青年人就表示,阿尔及利亚的政治模式同中国相似,军政府外加社会主义(几年前的谈话,现在情况似乎有变化),同西方非常不一样。那么,中国的成功经验可以为阿尔及利亚所借鉴。另有一位法国年轻人也表达了对中国式生活的崇尚。他认为在法国存在着太多政治议题,比如穆斯林问题,移民问题,由工人福利引起的罢工问题,而在这种自由民主的方式下不断引发出越来越多的争执和分歧,导致政治运作越来越无效。反观中国,社会稳定,治安良好,像他这类不关心政治议题的人,就非常喜欢这种平静、安宁的生活。

第三种,文化的推崇,有一些外国人很喜欢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因此特意慕名而来,感受这一文明古国的传统和风尚。

当然,不可避免地,也有一些外国人不讳言中国的问题。他们对中国式生活方式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概括下来大概有这么几种:第一种,贫富的差距,一位挪威年轻女士,到中国来做义工,她认为上海外表看起来富丽堂皇,跟欧洲一样发达,但实际接触后,却发现存在如此之多的贫穷人口,这让她很难以理解。

第二个理由,缺乏良好秩序,一位台湾女生就表示,她在上海排队等候,多次发现有人插队,有一次她指责插队的男士,结果遭遇威胁,险些挨揍。她在中国看到了很多缺乏教养的现象和“秩序”,这些事情给她留下了极其恶劣的印象。

第三个理由,中国的社会体系存在很多屏障,缺乏公正。比如一位来自加拿大的亚裔女孩就表示,她来到中国后多次遇到无法保护自己权益的事情,如乘车未达目的地即被司机赶下车,遭遇推诿无人对此负责。在她生病后去医院看病也受限制,非常不方便。

第四个理由,社会的腐败,一位匈牙利男士就表示,在中国发生的很多事情超乎他的想象,在他的国家这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但与很多人设想的可能相反:被媒体热炒所谓的热点话题,似乎是中西方争议中的焦点问题,即自由民主和人权,在我接触的这些外国人看来,却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领域。

总之,这些外国人由于身份的特殊,而且大多并不会长期定居于中国,因此他们对很多政治议题以及自由民主和人权之类问题,并不是太感兴趣,毕竟中国不是他们的国家,他们并不是这个共同体的一分子,他们来中国生活通常是有一些非常具体的目标和追求,比如享受生活,或者追求事业,或者感受文化。除此之外,他们也不会过分关心过于抽象和长远的问题,比如这个共同体的未来和命运究竟是怎样的?这些他们可能并不是特别关心。

说了半天,重点还是要落到这个“中外差异”中。以上描述了很多对外国人的观察,那么相比较之下中国人的表现究竟有什么特点呢?这个话题比较敏感,历史上也有狠多著名人士做过文章。比如可能是最早,亚瑟.史密斯的著作,此后的鲁迅,也对此进行过表述。还有辜鸿铭,写过著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在近一些的年代,也有孙隆基的研究,以及柏杨的作品。我个人的感觉是,不只是存在这中外文差异,我们应当承认:中国的国民精神和素质,同世界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缺乏自主性,在同样的一块运动场上,中国人中的绝大多数都会表现的松松垮垮,在并没有任何人强迫他们参与游戏的前提下,也会敷衍了事,他们似乎很缺乏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认识到作为一个个体,自己仍然可以是极富价值的,是有待发掘和创造的。相反的,大多数人在参与游戏时,都仿佛是在应付老板,赶紧打发掉闲来无事昏昏噩噩的一段时光。

第二,非常爱面子,前面说了中国人缺乏自我意识和积极参与的精神,但很奇怪的是,中国人同时又特别爱面子。这看似矛盾的两点并不冲突,这些中国人虽然缺乏不断创造自我的动力,但同时把固步自封的自我又看得非常神圣不可侵犯,这也就是说:虽然我不怎么样,但别人也别来插嘴。球场上经常容易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在中国人的群体中很容易产生谁来做核心的矛盾,经常出现这样的局面:缺乏实际能力的人,却喜欢随意指挥别人,引发矛盾。或者相反:真正具有能力的人,指挥缺乏能力的人,对方却根本不服,引发内讧。就我的观察,在老外的球队群体中类似的事情确实要少一些,这个原因据我的猜测,可能是源于老外相互之间更善于沟通,能够以更好的方式解决尊重权威和树立自尊这两者之间经常出现的矛盾。而在中国人的群体中,权威的产生过程,以及追求自尊的方式,更容易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容易导致冲突。

第三,缺乏团队精神,以前就有人曾指出中国文化中看似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究竟是个人主义的,还是集体主义的?比如,胡适曾说中国文化的问题是缺乏个人自由权利意识,太重集体。相反,孙中山却认为中国文化的问题是太注重个人,缺乏集体意识。其实这两个意见并不冲突:由于缺乏自主意识,很多中国人不善于创造和发现自己,那么他们自然也不会善于去创造和发现一个团队和集体。他们要么固步自封,顺从于一个神圣化了的自我,要么抛弃自我,寄身于一个神圣化了的集体,总之,这样一种心态导致中国人很难在个人和集体之间做出很好的协调,也很难进行不断的创造和发现。

第四,曲折的思维,在接触过很多老外之后我逐渐意识到,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很可能是最曲折的。最典型的直线式思维是北欧人,在他们的表述方式中,基本上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曲直对错分明,很少有模糊的地方。这可能同北欧的文化背景和规范的社会模式有关,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下,一切都有章可循,北欧人从小在交往过程中就形成了这种简单明了的思维模式。其它地区,比如西欧尤其是德国,英伦,南欧,美加澳,也都有这个特点。这些地方的人,讲话基本上不会拐弯,有什么意思就会直接明显地表达出来,不会模糊不清让你猜来猜去。而拉美人在这方面也相当直接,虽然他们的文化在热情奔放之外也稍微有点曲折之处。非洲人比较淳朴,也是有话就直说。甚至就连亚洲的国家,比如日本东南亚,也比中国人的思维和表达更直接更清晰。

我猜测,可能是因为中国非常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人际网络造成了中国人在思维和表达方面的委婉、含混和曲折,仔细回想一下,由于诸多因素,我们的小孩在从小的生活环境中,逐渐从最初的天真无邪状态被锤炼的越来越老练,遇事之后愈加要瞻前顾后,反复三思而行,就连一件看起来最普通最简单的小事,有时候都要考虑诸多不可测因素,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存在变数。这样长期下来,在社会建构过程的不断刺激下,人的思维自然就会变的曲折。比如,同样的一件事情,老外要是知道了,思维中可能直接地就有那么一、两种反应,没别的了,而相反的,中国人要是知道了这件事情,思维中不知道突然会产生出几种想法,可能会有很多种,有意识无意识的,简单的直接的,间接的复杂的,好事按坏事办的,坏事按好事办的,可办的可不办的,还有什么张三的李四的,政府的领导的……总之,我发现这种深层的思维方式确实有很大的差异,这并不是个案,虽然不无例外,但在统计的意义上仍存在较大差异。

第五、缺乏遵守规则和程序的意识。同样举球场上发生的事例,在上海这边,来踢球的中国人一般喜欢随便摆两个小门踢小场。然而老外通常觉得小场太小施展不开,并不是真正的足球,他们更喜欢踢大场。但是,踢大场就会遇到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谁来做门将?作为临时组合的球队,并没有专职的门将,而且大家都不太愿意去做守门员。那就只好在比赛前先用某种方式确定门将,一般是两方分开每方球员都围成圈,然后用足球在中间随机转一下,气口对着的那个人就第一个守门,剩下的按时针方向排列编号,每次无论哪方有进球就按编号轮换下一个门将。我估计,这个模式很可能是老外先使用的,而后由中国人进行模范,因为从这个流程来看,似乎比较符合西方的文化。

然而,根据我的反复观察,这个模式老外用的时候确实不大容易出问题,轮到谁谁就会去守门,依次轮换门将,就解决了没有固定门将的问题。可是,轮到中国人进行的时候,就总是会没人守门。也就是说,虽然一开始的时候确定好了人员和次序,非常明确毫无异议和模糊之处,但在进行中,经常会莫名其妙地没人去守门了。球场上都是自发组成的,并不存在某个绝对权威来进行干预,这时候事情就很麻烦:因为通常大家都只记得自己的编号,也懒得去认真调查这件事情,仔细回忆当初的成员排列次序,究竟是谁的环节出了问题?这样一弄的话,按照最初预定的正常流程,问题就没法解决了。也就是说,就没人做门将了,比赛也就变味道了,虽然仍然可以继续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表现出中国文化有别于欧美的特殊之处:必须有人愿意额外奉献,这时只有哪个人自告奋勇愿额外地多做几次门将,而大家也不会仔细推敲是谁破坏了游戏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游戏可以正常继续进行。在事实上,中国人的圈子里也确实经常会产生这种自告奋勇的“奉献者”,而这也是有别欧美人的一个明显差异。

另一个在球场上可以观察到的对规则态度的例子,则是“投票表决”。欧美人如果在球场上遇到了分歧,比如在人多比较杂的情况下,究竟选择踢大场还是踢小场,这时如果意见不一致,他们就会选择”Vote”。投票下来,按照人多的一方执行,人少的也会服从投票结果,于是分歧获得解决。但是在中国人群体里,“投票”的方式毫无说服力。有一次,在球场上一帮老外在踢球,旁边有一群中国人也在踢,这时有个美国人提议说不要分割成两组分别踢了,大家干脆踢大场吧。但是很多中国人并不喜欢踢大场,然而老美对这一点理解的很肤浅,就提议说大家”Vote”,决定要不要踢大场。我随后就跟他解释,中国的文化并不是那种很尊重”Vote”的文化,但是他不太理解我的说法,非要过去提议投票表决。结果自然是很没趣了,因为只有一部分中国人响应他的提议,而其他人根本就懒得和他纠缠什么”Vote”的提议,最后只能是各踢各的,两块小场地依然分开,根本踢不成什么大场。这件事也很典型地反映出了中西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尤其是在面对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式。

第六、缺少平常心,在狂妄与自卑之间摇摆。虽然现在中国不断崛起,但很多国人却表现的越来越狂妄,骨子里却有自卑,似乎离健康的自信仍有较远的距离。有一次我问几个泰国的年轻人,觉得中国和泰国有什么区别?他们回答说,一个区别是中国这边做的饭菜有味精的味道,而在泰国很少放味精。另一个区别,则是泰国人更和蔼,喜欢微笑,在中国大多数人总是表情很紧张,板着脸。我再举个亲身经历的世博会的小事,在加拿大馆外,我同我的加拿大老外学生在聊天,他跟我学习中文。接下来过来了几个老外和一个中国年轻女生,好像是外院毕业的翻译,她跟着一个美国人一同过来。我们几个相互打招呼,加拿大老外向他们介绍我这个老师,接下来我就不停地微笑,也没说什么。这时旁边有一个中国的大妈过来,听口音可能是南方乡下的,她突然打断了我们的谈话,询问一些事情。老外都不大懂中文,我虽然听的懂,但她问的事情我不知道,而且她不太礼貌,我就没回应。当时在场的人被打扰了一下,也都没说什么,没人有什么反应。本来这个大妈要走了,也就没事了。没想到那个外院毕业的女翻译突然发作了,用中文很严厉地呵斥指责那个大妈:你很没礼貌,我们在谈话,你不要打断我们。大妈听到后就怏怏地走了。我当时觉得心里怪怪的,因为这个大妈虽然不礼貌,但毕竟是有事求助,没必要用这种方式回应。更何况这是在中国,一个中国的年轻女生,又是有文化的,老外都没过激的反应,你待人为何就不能宽厚一点?

其实这也并不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因为求助的人总是遇到了难处,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这一点上,国人的认识水平和心态似乎不是太好,在老外在场的时候,更是以特殊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方面,我觉得教育和社会环境是很大的影响因素。我们的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训练,怎么看待世界,以及我们的社会媒体资讯,总是受到不正常的控制,有选择地过滤掉大量正常的信息。所有这些东西,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人心态的正常发育,造成了这种很容易在自卑与狂妄之间迅速摇摆的心态,很容易缺乏看待自我和世界的平常心。

第七、缺乏正义感。再举一个球场上发生的真实事例,在一次踢球中,我们一方踢后卫的小个子非常积极努力,在同对方前锋拼抢时半铲球,把球踢走后腿碰到了前锋的腿。由此诱发了纠纷,对方前锋骂骂咧咧外加推推搡搡,小个子后卫就还了他一脚,结果就动手了。就这眨眼的功夫,前锋队里他二个哥们蹭地冲了出来,上去一脚把后卫踢倒了,然后几个人上去就在地上把他一阵乱踢,场面令人吃惊。好汉不吃眼前亏,小个子后卫被踢的抱着脑袋直求饶,稍有放松的时刻,就一溜烟地扭头拎着东西跑了(此后我在这个球场再没见他来过)。我当时在前场,并没看到事情的整个经过,等回头看的时候,只看见两个人在厮打,然后就是几个人打那个小个子。说来惭愧,在场的那么多中国人,包括我方的队友,没有一个上去制止群殴的那几个人(球队各方都是每次临时组合,并非很熟,而群殴中抱团的那几个人来自一固定球队,所以很熟)。

这时,却有一个人看不下去了。这个人是个挪威人,经常在运动场锻炼身体,他当时在球门后面,目睹了冲突的整个过程。事发之后,小个子人都跑掉了,挪威这哥们却依然义愤填膺,要讨个公道。按他的说法,小个子后卫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动作都是很正常的,而打人那几个人则完全不对。他认为球场不应该发生这种事情,因此打人那几个人应该从此被禁入这个球场。于是他就去找管理员,我们在旁边几个人都劝他,说那几个人和管理员很熟,中国的事情说不清楚……结果怎么劝都没用,他非要管这件事。找了半天管理员没找到,这哥们干脆自己直接去找打人的那几个人说理去了,大概意思是说“你们做的不对,以后不能这样做”。这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当时在场有很多人,他真是个爱管闲事的异类。当时在场的很多人,在事后都接着踢球,很多人还嘻嘻哈哈地,仿佛刚看过笑话,没有一个人会这么认真,会如此富于正义感。

以上我谈过了根据自己的实际接触和经验观察,所观察到的全球范围内的不同人士,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一些文化差异。下面再重点谈一下我间接了解到的文化差异,也就是通过影视作品。因为我唯一掌握的一门外语是英语,那么我的考察范围就只能集中于英语国家的影视作品,主要也就是美国。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仔细观摩一些美国的电视剧集,比如”Growing Pains”(成长的烦恼),”Friends”(老友记),”Prison Break”(越狱),”Desperate Housewives”(绝望主妇),”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CSI,犯罪现场调查),”Entourage”(明星伙伴)等等。在观看这些电视剧的过程中,我反复观看(有些曾反复看过8-10遍),仔细考察很多细节内容,来观察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也是根据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以及看到的很多可以通过影视作品中所反映的文化加以很好表现的细节,我大致绘出了中美之间可能存在的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差异的细节。

以上对差异的表述和区别只是一家之言,而且是过分突出了中国文化的缺陷方面。当然,相对于美国文化,中国文化同样存在着很多优势,如四世同堂,天伦之乐等等,这毋庸置疑。但是,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所坦诚的: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崛起,它的核心并不在于物质,不在于金钱,不在于高楼大厦钢筋水泥,或者飞机大炮汽车火箭。真正的崛起,只能在于人民的崛起。中国的真正崛起,也只能在于中国人的崛起。而这只能体现于中国人的素质的提高,及其精神面貌的改观,以及最终由每一个具体的中国人身上所散发出的吸引力和迷人魅力。而很显然,这一天还没有到来。那么,在这一天到来之前,作为一个集体的中国人多关注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显然比歌功颂德和自我感觉良好,更有助于这一天的早日到来